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長臂猿猴~白掌長臂猿

長臂猿科分為六種:
  • 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
  • 黑掌長臂猿(Hylobates agilis)
  • 灰長臂猿(Hylobates muelleri)
  • 銀白長臂猿(Hylobates moloch)
  • 戴帽長臂猿(Hylobates pileatus)
  • 克氏長臂猿(Hylobates klossii)
白掌猿猴:

分布
白掌長臂猿分佈在中國西南部、緬甸泰國和整個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也有白掌長臂猿的蹤跡。常見於熱帶森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馬六甲。

 特徵

白掌長臂猿的毛色為黑色或褐色,手臂較長,手掌和腳掌部分為白色,臉部四周也長著一圈白毛。雄性和雌性的體型差別不大。

 習性

白天活動,樹棲性,棲息在雨林中,很少下地活動,而是通過長長的手臂在林閒穿梭。群居。食物主要是水果,也吃樹葉、花蕾和昆蟲。

 繁衍

孕期為七個月,通常每胎一仔,幼白掌長臂猿一般要照料兩年,八年完全成熟,野外平均壽命約為25年。


                                                                      白掌長臂猿

南猿

南猿,又稱南方古猿類,是指兩個非常接近的人亞族
  • 南方古猿屬:出現於約400萬年前,有時被稱為「纖細型南猿」;
  • 傍人屬:出現於約270萬年前,亦被稱為「粗壯型南猿」。
南猿的祖先有可能是440萬年前的地猿人屬有可能是於350萬年前由南猿的祖先,即肯尼亞平臉人演化而來。另一個可能性是人屬直接由地猿演化,但卻沒有發現與南猿同期的中間生物。

                                                          非洲南方古猿雕像

靈長目人猿總科動物的通稱,包括兩個。雖然人們常把猿猴並稱,有時候將也稱為猿,而猿有時也會稱做是猴,不過他們在生物學上是不同的動物。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猴有尾巴,而猿沒有。在分類學上,人是猿的一種

習性
除了大猩猩和人外,所有的猿都擅長爬樹。猿類是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食物包括水果、種子、肉類等各種容易得到和消化的食物。猿類最初分布在非洲亞洲,人通過漫長的遷徙,最終遍布世界的各個地區。

棲息地                 

大多數猿類都瀕臨滅絕。主要的威脅來自熱帶雨林的減少,少數物種也有偷獵者的威脅

起源與分類
早期猿類起源於舊世界猴,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開始出現。現代小猿在一千八百萬年前出現,猩猩則出現於一千四百萬年前,大猩猩出現於七百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則在三百-五百萬年前出現。

 



爬樹的猿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雪人 (傳說生物)

雪人Yeti,Meti),一種傳說在珠穆朗瑪峰活動的動物,雪人是一種介於人與猿之間的神秘動物,至今尚未有確切的雪人標本提供研究。1889年一位英國陸軍中校LA·沃德爾在錫金東北部發現雪人足跡,並寫成專書出版。1925年希臘攝影家托姆巴基在尼泊爾的塞姆冰河上目睹雪人,這是最早的西方人目擊事件,而雪人一詞開始使用。1951年11月英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員艾瑞克·西普頓(Eric Shipton)在高里三喀山脈拍下第一張雪人清晰的腳印的照片,這是雪地上留下來的腳印,長有45公分,寬32公分,有五根指頭,三小兩大,腳後跟平坦,拇指很大向外張開,1986年3月,英國人安索尼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地遇見雪人,身高約180公分,全身長著黑毛。安索尼用相機拍攝下來。1960年韓德卿將一塊雪人頭皮帶回英國,經鑑定所謂的雪人頭皮是用羚羊皮偽造的,但也有專家認為只是類似羚羊皮的結構,仍有猿的成份。但義大利著名登山家萊因霍爾德·梅斯納在2000年宣稱雪人只是棕熊的誤傳。

                                                                                    雪人思想圖

野人

野人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直立行走,比猿類高等,具有一定的智能。其較為正式的學術名稱是「直立高等靈長目奇異動物」。古人類學認為野人可能是遠古智人進化到現代人之間缺失的一環,故有生物學家將其分類為人科人屬但並非智人種,與現代人類有最近的親緣關係。「野人」是眾多傳說的神秘動物中最可能真實存在的一種。對於「野人」,世界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稱呼,如「雪人」「雪怪」「大腳怪」等。


 雪人

 則市

墨脫門巴族(滄洛)有野人的傳說和記載,他們稱野人為「則市」,「則市」極喜歡追逐男人,據說其生殖崇拜及來源於此。

目擊與遭遇

根據目擊或遭遇者描述,世界各地出現的野人都有相似的外形特徵:直立行走、身高過2米、手長垂至膝、腳大、雙眼朝前、面似人臉、毛髮長色黑紅。
在中國西藏,四川和雲南高原雪山區曾有「雪人」的目擊報告,雲南、貴州和廣西熱帶原始森林區有過「野人」目擊報告。而在湖北重慶陝西三省市交接的神農架林區更有近千起目擊和遭遇報告。官方於1980年代曾組織過大規模科學探險隊,對神農架林區做了全面的生態、動植物、氣候環境考察,雖沒拍攝或捕獲到「野人」實體,但發現了很多間接證據[來源請求],最後得出結論,神農架林區適合大型靈長目動物生存繁殖。
北美曾報告有「野人(大腳怪)」影像證據,有人懷疑是偽造的。

 間接證據

  • 古代文獻
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在他的《楚辭·九歌》中,也曾經以「野人」為題材,寫過一首《山鬼》的詩: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 予慕予兮善窈窕。
《爾雅翼》中說:「猩猩如婦人,披髮、袒足、無膝、群行,遇人則手掩其形,謂之『野人』。」
  • 毛髮
通過研究目擊現場找到的殘留毛髮發現,這種毛髮明顯不同於普通野獸,如熊、野豬、猴等,更接近於黑猩猩或人類,但又明顯區別於人類毛髮。
  • 腳印
腳形類似於靈長目動物,很接近人類的腳形,但比人類的大很多。根據腳印的排列和數量,可推測該動物是雙足直立行走。
  • 糞便
目擊或遭遇現場發現過很多疑似「野人」的排泄物,螺旋帶尖兒,味惡臭,經食物殘渣分析,表明該動物消化功能發達,食雜草、樹葉、竹枝、各種果實、小型齧齒動物鳥類昆蟲及其卵蛹等等。
該動物的窩多位於背風向陽視野開闊處,地表草類朝一個方向折斷,身形巨大。一處窩被該動物長期使用。
  • 牙印
有農夫玉米地被「野人」襲擊,玉米棒啃咬痕迹整齊而乾淨。
大陸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會員、奇異動物綜合科考隊隊長張金星認為, 目前湖北神農架有二十多個野人。張金星對香港文匯報透露,明年他 們會把收集到的大量野人腳印、毛髮DNA鑒定、血液、糞便樣本向外 界公佈,對近十年來的考察結果作出結論,向全世界掀開神農架野人 的神秘面紗。 張金星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投身神農架野人考察工作,經常出沒在神 農架的山脈密林險徑,日夜追蹤野人蹤跡,是大陸有名的野人科學 考察專家。 他說,大陸民間相傳的野人,正確的稱謂應該是「巨猿」,一九九 四年以來,他與隊友總共發現兩千多個野人腳印,收集到大量的毛 髮、糞便及血液證據,並對野人毛髮作了三次DNA鑒定,得到的結 論是:「神農架『巨猿』是客觀存在的。」 張金星表示,從一九二四年至今,神農架林區共有三百六十多人、 一百一十多次看見過近一百二十個野人個體。僅今年以來,就有人 分別在二月中旬、四月初及幾天前三次目擊到野人。目擊者描繪, 野人行態佝僂,除臉部、手足底部外,全身毛髮,可直立行走。

 質疑的聲音

  • 沒有任何可靠的影像或實體證據,「野人」只是個別人的錯覺。
  • 從來沒有發現過「野人」的屍體、骨骸和化石,古生物學上缺乏證據。
  • 生態學家認為,種族的繁衍需要足夠數量的個體,但間接證據可以表明該動物數量不多,不足以維持種族的繁衍,因而可以認為「野人」是不存在的。
  • 有人認為「野人」作為一種高等靈長目動物可能在歷史上存在了一段時間,但由於人類文明的擴張,棲息地縮減,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原因,該物種已經滅絕。
  • 也有人認為,「野人」只是一種未知的生性機敏的大型猴科靈長目動物,而並不比猿科更高等。

認為真實存在的聲音

  • 沒有捕獲到「野人」活體,可能是因為該動物具有相當程度的智能,可以逃避人類的追捕和搜索。
  • 大量間接證據表明該動物是比猿類高等的靈長目動物。
  • 有大量的目擊和遭遇證人。
  • 有過「野人」報告的地區大多動植物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適合高等靈長目動物生存繁衍。(喜馬拉雅雪人除外)

希瑪拉雅山●野人

                                                神農架●野人

非洲殺手級距侯啃噬美洲豹 地上築巢不怕人類

科學家“蹲點”18個月揭秘
    牠們的身高足有2.4米,體重達到127公斤。除此之外,它們還擁有鋒利的可以把肉撕碎的牙齒,以及足以將人肢解的肌肉。它就是有“獅子殺手”的非洲巨猿!
    剛果可以說是“盛產”神秘動物。在邁克爾‧克萊頓1980年的科幻驚悚小說《剛果驚魂》中,剛果“超級猿”被描述為一種兇狠的、滿身灰毛的食人動物。生活在剛果森林裏的居民向來訪的探險家和科學家描述,這種灰猿像黑猩猩一樣聰明,力量和體形卻又和大猩猩無異;它們更喜歡吃肉而不是多數猿類鐘愛的灌木叢。與絕大多數猿類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是以“捕食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們不僅僅捕殺羚羊,同為捕食者的獅子和美洲豹也會成為它們的盤中餐。
    科學家推測,它們是一種新的黑猩猩亞種群。如果最終得到驗證,這一發現無疑令人興奮。
    不是吃素的
    為了揭開事實的真相,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員克萊維‧希克斯花了18個月時間,對比利猿(又叫剛果“食獅猿”)進行了近距離觀察,獲得第一手資料。希克斯的發現引起很多人的興趣:這種黑猩猩數量龐大,擁有與其它黑猩猩截然不同的“文化”,用“喜歡吃肉的大貓”來形容它們似乎更為恰當。在18個月的研究過程中,希克斯曾目睹一只比利猿啃噬一只美洲豹的屍體,但他並不知道美洲豹是否是被這只比利猿殺死的。希克斯在其最新的報告中寫道:“成年的雄性比利猿體形要超過一般的雄性黑猩猩。”
  “藝”高膽子大
    比利猿與其它黑猩猩的主要不同之處可能在于它們並不懼怕人類。在看到人的時候,絕大多數黑猩猩會聽從本能的召喚,選擇逃跑;而比利猿則會選擇接近,而且是帶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
    其它不同之處包括:比利猿主要生活在地上,它們與大猩猩一樣,會用樹枝和樹葉構築巨巢。絕大多數黑猩猩喜歡睡在距地很高的樹上,目的是保護自己,以免被捕食者獵殺。比利猿選擇在森林地面生活顯然令人難以理解,因為這樣一來,它們很容易成為晚上活動的捕食者的獵物,比如說美洲豹。根據希克斯的推測,美洲豹可能對比利猿抱著一種“尊重”的態度,它們知道這些家夥的本事,不想惹麻煩。


                                                  兇狠的比猿猴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肯尼亞平臉人

肯尼亞平臉人Kenyanthropus platyops),又名平臉肯尼亞人肯尼亞扁臉人,是350-320萬年前上新世滅絕的人種,於1999年肯亞圖爾卡納湖發現。化石特徵是扁闊的面,並趾骨顯示他可能是直立行走的。牙齒形態介乎在人類之間。肯尼亞平臉人是肯尼亞人屬的唯一已知物種。不過有些學者指肯尼亞人屬並非有效的分類,因為該標本(KNM-WT 40000)上有太多的裂痕,難以判斷其形態上的特徵。他有可能只是同時期及地理的阿法南猿。其他學者則指肯尼亞平臉人的面部很像盧多爾夫人編號KNM ER 1470的標本,故懷疑肯尼亞平臉人較接近人屬,甚至有可能是其祖先。
肯尼亞平臉人的化石有超過30個頭顱骨牙齒碎片,位於350-320萬年前的地層。米芙·利基(Meave Leakey)博士將之命名為肯尼亞平臉人。他相信肯尼亞平臉人是一個新的,並且是最古老的完整頭顱骨。過往相信人類只是由阿法南猿的露西單一演化而來,但似乎除了她外,史前非洲仍有其他的人類祖先。由於演化一般都涉及很多的分支,若人類演化只有單一路線會是一個特殊情況,但肯尼亞平臉人的發現則令人類演化變得「正常」。
在肯尼亞平臉人或300萬年前相信仍有其他的人類祖先,但卻未有發現化石。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指在350-200萬年前有其他像人類的物種,牠們都能適應其獨有的環境。故此,他認為人類像其他哺乳動物般是由一系列複雜的適應輻射演化而來。
肯尼亞平臉人像黑猩猩般有一個細小的耳孔。他亦有其他原始人科的特徵,如細小的腦部,但最為不同的是他鼻骨下的扁平面。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西部大猩猩〈下〉影片










媽媽寶寶







猩猩抱媽媽~~上野動物園

東部大猩猩

東部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是一種大猩猩,且是靈長中體型最大的。 目前东部大猩猩分为两个亞種東部低地大猩猩G. b. graueri )是数目最多的,约有16000头 ; 山地大猩猩G. b. beringei )则只有约700头。目前東部大猩猩分為兩個亞種東部低地大猩猩G. b. graueri )是數目最多的,約有16000頭 ; 山地大猩猩G. b. beringei )則只有約700頭。 另外亦有指在布温迪森林的山地大猩猩族群是属于第三个亚种,数量约占山地大猩猩的一半。另外亦有指在布溫迪森林的山地大猩猩族群是屬於第三個亞種,數量約占山地大猩猩的一半。

身體特徵
東部大猩猩的頭大、胸闊及手長。東部大猩猩的頭大、胸闊及手長。 它的鼻扁,鼻孔很大。它的鼻扁,鼻孔很大。 面部、手掌、脚掌及胸部都没有毛。面部、手掌、腳掌及胸部都沒有毛。 毛主要是黑色的,但成年雄性的背部有一束銀色的毛。毛主要是黑色的,但成年雄性的背部有一束銀色的毛。 當東部大猩猩漸漸老去時,毛亦會逐漸完全變成灰色,仿佛人類的白髮。部低地大猩猩的毛较短及厚,而山地大猩猩的毛則呈藍色。 東部低地大猩猩的毛較短及厚,而山地大猩猩的毛則呈藍色。 雄性比雌性大很多。雄性比雌性大很多。 完全成長的雄性可以重220公斤。完全成長的雄性可以重220公斤。

分佈及棲息地
 東部大猩猩出沒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西南及盧旺達的低地及山地雨林 ,並亞山區森林 ,在盧阿拉巴河愛德華湖坦噶尼喀湖之內。 東部大猩猩喜欢生活在密林當中。東部大猩猩喜歡生活在密林當中。
東部大猩猩以細小的家庭為社會單位,數量可以多達40頭。 一個族群是由一個雄性領袖所帶領,成員包括有幾頭雌性及子女。 東部大猩猩並非疆界性的,族群生活的範圍可以與其他族群重疊。
東部大猩猩是白天活動及草食性的。 它們主要以生果樹葉及樹枝為食物。 它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尋求食物及休息。

分類
東部大猩猩最小可以有兩個亞種山地大猩猩東部低地大猩猩 布溫迪森林的細小族群在基因上與其他亞種不同,故有時被認為是獨立的亞種,但卻未有描述。
東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過往被認為是西部大猩猩的亞種。 但是從基因研究中發現,這兩個東部大猩猩的亞種之間較為接近,而西部低地大猩猩適合有獨立的分類。 現時這兩個亞種都分類在東部大猩猩中。


與人類關係

東部大猩猩現時是瀕危物種 作為叢林肉被獵殺及棲息地的消失都是對它們的危害。 在一些國家公園中,尋找山地大猩猩是一種受歡迎的旅遊項目,這對它們的保育均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相對於西部大猩猩 ,東部大猩猩很少會在動物園出現。 安特衛普動物園可能是唯一有東部大猩猩的西方動物園。 现时并未有饲养山地大猩猩。現時並未有飼養山地大猩猩。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西部大猩猩〈上〉

分類 西部大猩猩可分成兩個亞種,即西部低地大猩猩G. g. gorilla)及克羅斯河大猩猩G. g. diehli)。
大部份西部大猩猩都是屬於西部低地大猩猩,數量約有94000頭。而克羅斯河大猩猩的數量則少於300頭。

外表

的毛色較東部大猩猩淺色。西部低地大猩猩是褐色及灰色的,前額呈紅色。牠的鼻端起鈎,但東部大猩猩的則沒有。雄性高1.7-1.8米及重140-275公斤;雌性高1.4-1.5米及重60-100公斤。西部大猩猩較東部大猩猩纖細。克羅斯河大猩猩頭顱骨牙齒尺寸都與西部低地大猩猩。

 簡介

西部大猩猩可以靈活的攀樹,且較東部大猩猩多生活在樹上。牠喜歡吃生果,差不多100種不同樹木的果實牠都會吃。西部大猩猩難以追蹤及研究。
西部低地大猩猩的族群很細小,只有4-8個成員。野生的西部大猩猩是會使用工具的。保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西部大猩猩列為極危物種,差不多接近滅絕階段。伊波拉病毒在西部大猩猩的族群中蔓延,令牠們的數量根本不可能增長。

西部大猩猩 影片




西部大猩猩 § 猩星寶寶§ 上野動物圜

人科

人科是一個生物分類,屬於靈長目
該科除了人類外,還包括所有絕種的人類近親及幾乎所有猩猩。在某些門派的分類下,長臂猿亦為人科的一員。

分類

 系統發生學

人科現存各物種和他們的旁系姐妹群

人猿總科

長臂猿科

人科
猩猩亞科 
猩猩屬

婆羅洲猩猩


蘇門達臘猩猩



人亞科
大猩猩族 
大猩猩屬

西部大猩猩


東部大猩猩



人族
黑猩猩亞族 
黑猩猩屬

黑猩猩


倭黑猩猩



人亞族
人屬智人







人科是一個生物分類,屬於靈長目
該科除了人類外,還包括所有絕種的人類近親及幾乎所有猩猩。在某些門派的分類下,長臂猿亦為人科的一員。

 人科Hominidae現存只有一種,即智人 Homo sapiens,或稱現代人 史前尚有一些其他種類的人科成員,這些史前人類的親緣關係和分類爭議很大,一般可以分成兩個亞科 ,即早期的南方古猿亞科 Australopithecinae和後期的人亞科Homininae,也有人將非洲大猩猩黑猩猩猩猩科移入人科分別作為亞科,而南方古猿和人作為人亞科的兩個族。
南方古猿亞科Australopithecinae是最早直立行走的靈長類 ,即最早的人類 第一個南方古猿的化石於1924年由達特發現於南非 ,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下圖)。 當時由於北京猿人的發現,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亞洲 ,而對南方古猿沒有重視,到1959年李基在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峽谷發現了南方古猿類型的東非人之後使南方古猿開始成為人們的焦點。 早期發現的南方古猿可以分成體型纖細的南方古猿屬Australopithecus(包括1924年發現的南方古猿非洲種)和體型比較粗壯的傍人屬 Paranthropus(包括1959年發現的東非人 ,即傍人鮑氏種Paranthropus boisei,原稱鮑氏東非人)。 南方古猿中最著名的則是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由於其發現是人類出現的年代大大提前並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化石(即“ 露茜 ”)而引起轟動。 近些年來,又發現了一些南方古猿亞科更古老的和南方古猿屬更早的種,將人類的歷史又提前了很多。

圖根原人

圖根原人
如何讀生物分類框
圖根原人
化石時期: 中新世
圖根原人的化石
圖根原人的化石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動物綱 Mammalia
目:靈長目 Primates
科:人科 Hominidae
亞科:人亞科 Homininae
族:人族 Hominini
亞族:人亞族 Hominina
屬:原人屬 Orrorin
Senut et al, 2001
種:圖根原人 O. tugenensis
二名法
Orrorin tugenensis
Senut et al, 2001
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又名千年人千禧猿土根猿,是已知最古老與人類有關的人族祖先,是原人屬(或稱千年人屬)中的唯一種。種小名是以其化石發現地肯雅圖根山區命名。利用放射性測年技術、凝灰岩動物群的關係及磁性地層學,估計出發現化石的地層是屬於610-580萬年前的中新世。這個發現成為了最古老人科是雙足行走的證據。
發現的化石最少是來自5個個體。化石包括了大腿骨、右肱骨牙齒。從大腿骨得知他們是直立行走的,肱骨部份可見是能攀樹(但非臂行),而牙齒則顯示他們的食性與現今人類相似。另外在大腿骨後部有閉孔外肌溝,可見他們是雙足行走的。從丘狀齒、有微齒的臼齒及細小的犬齒可見他們主要是吃生果蔬菜,有時會吃肉。千年人屬約有現今黑猩猩的大小。
這些化石是由馬丁·匹克福特(Martin Pickford)及瑞吉特·森努特(Brigitte Senut)所帶領的研究隊於2000年發現。從他們是雙足行走及牙齒解剖結論出他們是屬於人族。故此,他們是生存在人族及非洲類人猿分裂的時期,即700萬年前。這個測年法與分子鐘方法有所不同,但卻普遍被學界所接受。
若圖根原人被證實是人類的直接祖先,如阿法南方古猿等的南方古猿類則會成為人科的側系群。圖根原人比阿法南方古猿早了300萬年出現,並且其大腿骨更為接近現今人類。不過就此仍有很多的討論。
其他在陸肯諾岩層發現的化石(如樹葉及其他哺乳動物)顯示圖根原人生活在乾旱常綠的森林環境,而不像很多人類演化所假設的大草原。故此,雙足行走是起源於樹棲祖先,而非四足行走的動物。有指人類祖先可能像現今猩猩般可以在樹上以雙足行走,以雙手作為平衡及保持雙腳挺直。現時人類近親的大猩猩及黑猩猩都發展成可以伸縮的姿勢,更為適合攀樹及在陸地上四足行走。根據小數的學者所指,圖根原人的手腕骨像人類般是融合及加固了的,可見他們仍會用手指行走

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什麼不同?

黑猩猩
哺乳綱,靈長目,猩猩科。 體高1.2~1.5米,體重約70公斤,最大者也不超過80公斤。 毛黑色,毛黑色,皮膚淺灰褐色至黑色,頭較圓,面部無毛,兩耳突向兩側,耳較大,眉骨高,額部低,鼻小而鼻翼尤短,故顯鼻孔向上。 口大,唇長而薄。 前肢長,站立時過膝蓋。 往往幾十只樹栖,有筑巢习性,但并不固定久居。往往幾十隻樹棲,有築巢習性,但並不固定久居。 白天地面活動較多,嗜食果食,也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吃昆蟲、鳥和鳥卵。 雌體8~10歲性成熟,雄性10~12歲性成熟,平均壽命35~40年,最長可達60年。 好奇心強,膽子較大,有較好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調教,是現代類人猿中最接近人的一種。 表情肌發達,適於做動物心理實驗,對研究心理學、醫學及人類學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大猩猩

靈長目猩猩科
学名:Gorilla gorilla學名:Gorilla gorilla
英文名:Gorilla英文名:Gorilla
分佈於非洲的喀麥隆、加蓬、 幾內亞、剛果、扎伊爾、烏干達等地。 大猩猩是最大的靈長類動物,身高可達1.7米左右,體重近300千克,有三個亞種:低地大猩猩、高山大猩猩和中非平原大猩猩。 大猩猩棲居於海撥1500- 3500米赤道熱帶雨林地帶。 集家族小群,日行性,具社群行為、領域行為。 雌性及幼體常在樹上活動、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面覓食。 以樹葉、嫩芽、花、果實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8.5-9.5個月,每產1仔,7-10歲性成熟, 壽命40-50年,智商最高的達人類40%。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傍人

描述
所有的傍人物種都是雙足行走的,而大部份都生活在人屬盛行之前的世代。傍人首先約於270萬年前出現。大部份傍人的腦部只有現今人類的40%大小。傍人的物種大小有些差異,但大部份站立時都約高1.3-1.4米,且都是很粗壯的。傍人相信是生活在林地,而不像南方古猿般生活在草原
傍人的行為與人屬有所不同,他們不太能適應環境,且不怎麼有智慧。這點可從他們的生理仍是適合吃蟲及植物而得知。他們這樣很需要依賴環境,而不像人屬般(如能人)吃較多不同種類的食物。

分類

有指衣索比亞傍人鮑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應屬於南方古猿。較粗壯的傍人的出現有可能是來自趨同演化趨異演化。故這三個物種的分類,包括置放在傍人屬中,仍未有共識。過往半個世紀,大部份的學者將所有南方古猿及傍人的物種都放在同一屬中,而這兩個屬均被使用及接受。

出現 大部份的南方古猿物種阿法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湖畔南方古猿在早期人類出現後就失去了化石紀錄,或根本就是能人的祖先,而鮑氏傍人衣索比亞傍人繼續沿與早期人類無關的分支演化。傍人與其他早期的人屬(如能人、匠人及甚至是直立人)曾共同生存。阿法南方古猿及湖畔南方古猿都於此時消失。雖然南方古猿及傍人的頭蓋遺骸有形態上的分野,但顱下遺骸卻很相似。傍人的顱齒較為巨型,在頭蓋骨上的矢狀嵴有點像大猩猩的。

智能
傍人的腦殼較人屬的細小,但比南方古猿的更大。傍人在南部非洲東非都與石器工具有所關連,但是否他們所製造則備受爭論。大部份學者相信早期的人屬亦曉得製作工具。大部份傍人物種似乎都不會使用語言,或是使用

地猿

地猿Ardipithecus)是人科中非常早期的一,生存在440萬年的上新世早期。由於牠與非洲類人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牠被認為是屬於黑猩猩分支而非人類分支。但因其牙齒南方古猿的牙齒,故大部份認為牠是原始人

物種
地猿現有兩個物種已被描述,即始祖地猿A. ramidus)及卡達巴地猿A. kadabba)。兩個物種的遺骸都是在衣索匹亞中部阿瓦什發現。

始祖地猿
始祖地猿,又譯拉米達地猿拉密達地猿,又稱地猿始祖種地猿祖先種,是於1994年命名的。牠的首個發現的化石估計屬於440萬年前。後期由約翰尼斯·海利-瑟拉解(Yohannes Haile-Selassie)及沃德蓋布瑞爾(Giday WoldeGabriel)所發現的化石,如果是屬於始祖地猿的話,則可推前至580萬年前。
1992年1993年期間,由蒂莫西·懷特(Dr. Timothy White)所帶領的研究隊發現了首個始祖地猿的化石,即17個骨骼碎片,包括頭顱骨顎骨牙齒及肢骨等,都是從衣索匹亞中部阿瓦什河谷的阿法爾窪地發現。更多的碎片於1994年發現,是完整骨骼的45%。枕骨大孔及腳骨的特徵顯示牠是雙足行走的。

卡達巴地猿
卡達巴地猿估計屬於580-520萬年前。牠的犬齒有原始的特徵,與現今人族有所不同。卡達巴地猿相信是人類分支從現今黑猩猩分支分裂後的最早動物。牠原先被描述為始祖地猿亞種,但基於在衣索匹亞發現的牙齒而被提升為獨立的物種。

生活方式
基於地猿的骨頭大小,估計牠們的體型接近現今的黑猩猩
始祖地猿的趾骨結構,可見牠是可以站立行走。這卻引起了人科雙足行走起源的問題。因為一般相信雙足行走在大草原是最為節能的,但地猿卻是生活在森林中而非大草原。

人類學

人類學anthropology, /ˌænθrəˈpɒlədʒi/)一詞,起源於希臘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學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社會科學的源頭 。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ethnography)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為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部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在1970與1980年代,有一個認識論的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學名Australopithecus),已滅絕的人科動物。這個之中最著名的是阿法種非洲種,因為在未發現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人屬化石以前,非洲種曾被視為是整個人屬(特別是直立人)的袓先。所以人屬應該在更早期就從南方古猿屬中分支出來(而最後的共同袓先則為阿法種),或者兩者都各自由一個未知的更早期共同袓先發展下來。
南方古猿最早出現在三百九十萬年前。他們的容積約有現代人的35%,體型矮小,高度多數都不過四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