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紅毛猩猩

分佈
有兩個亞種:分布喺馬來西亞印尼婆羅洲;以及印尼蘇門答臘。主要住響嗰帶獨有
嘅泥炭沼森林裏面。

食物同埋生態地位                

紅毛猩猩食果實樹葉同埋樹皮。部分紅毛猩猩亦都食昆蟲、雀,甚至有捕食懶猴咁上下大細嘅動物嘅記錄。係泥炭沼森林嘅重要植物播種者。老虎人類係猩猩嘅主要敵人。

數量                    

紅毛猩猩係以生少啲,養耐啲作為生育策略。佢哋嘅懷孕期大約 233 - 263 日,大概要六到七歲左右先識獨立生活。通常係猩猩負責照顧後代,啲公大多獨立行動。因為生育期咁長,整體嘅生育率顯得好低,再加上棲息地俾人破壞、獵人捉,好多人猿面臨瀕臨絕種嘅危險。紅毛猩猩數量喺過去 100 年明顯減少咗九成,現今生存喺婆羅洲嘅紅毛猩猩已剩番大約 55,000 隻左右。

保育現狀

化石證據顯示,馬來西亞人好耐以前就捉細隻嘅紅毛猩猩,當寵物咁養(直到而家都係)。而第一個從原生地引入飼養紅毛猩猩嘅人,係荷蘭一個皇室成員(奧榮治王儲,Prince of Orange),佢響1776年將一隻紅毛猩猩乸引入佢嘅私營動物園裏面。另外亦有記錄證實法國英國倫敦先後喺1789年同1818年將紅毛猩猩引入到唔同嘅私營動物園同屋邨。而最多紅毛猩猩運去動物園嘅時間係1927年,根據紀錄有25隻(包括6對猩猩連幼仔),係一個德國動物收藏家經船路運過嚟嘅。到2000為止,大約有886隻紅毛猩猩被分別運送到213個動物園或私人收藏,當中有386隻婆羅洲猩猩、305隻蘇門答臘猩猩、179隻混種猩猩同16隻未能分辨嘅品種。
紅毛猩猩嘅復育工作基本上係失敗嘅:動物園一般將兩種紅毛猩猩困埋一齊繁殖,結果繁殖出嚟嘅紅毛猩猩佔三分之二都係佢哋嘅亞種;另外就係喺放生之前,並冇為紅毛猩猩進行求生訓練。由1975年開始,野生動物巡查員陸續將300至500隻紅毛猩猩放返兩個原產地,佢哋都係由寵物交易商救番出嚟嘅,但最後佢哋因為唔識搵食,唔識避開捕食者,唔肯爬上樹,亦冇檢查佢哋有冇病等等,結果佢哋全部死晒。
香港,現時香港動植物公園養咗紅毛猩猩,係屬於婆羅洲種,佢哋所住嘅籠係喺1978年起嘅。2010年,康文署從匈牙利一間動物園引入一隻猩猩公「Vandu」,作為繁殖同教育用途。香港濕地公園裏面亦有紅毛猩猩嘅模型,就喺展覽館嘅「濕地世界」裏面。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乍得沙赫人

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又名乍得人猿,是一種只有化石,相信是生存於700萬年前。牠被稱為最古老的人屬祖先,是人類黑猩猩最近共同祖先。牠是屬於中新世的,與人類及其他非洲的猿有關。


化石
乍得沙赫人的化石是一個比較細小的頭顱骨、5塊顎骨及一些牙齒。組成的頭部同時有進化及原始的特徵。腦腔為340-360立方厘米大,與現存黑猩猩的差不多,而比人類的1350立方厘米則小很多。
乍得沙赫人的牙齒、眉骨及面部結構都與人類有明顯的分別。由於頭顱骨的失真,故進行了一個三維電腦重組。單從其枕骨大孔推論,牠卻是雙足行走的。然而因為始終未發現牠的顱後遺骸,這仍然是未知之數。牠的犬齒與其他中新世相似。
乍得沙赫人的化石是在乍得被發現,介乎於2001年7月2002年3月間出土。發現者聲稱乍得沙赫人是人類從黑猩猩分支出來後最古老的祖先。但是其骨骼的發現地卻與其他已發現的人族化石的地方,如東非南部非洲相距甚遠。不過在乍得亦曾於1993年發現了一個羚羊河南方古猿頜骨

影響
乍得沙赫人的化石頭顱骨(編號TM 266),花名為「圖邁」(Toumaï,當地語言意指「生命的希望」),可能是人類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大部份分子鐘指人類及黑猩猩於乍得沙赫人之後的100-200萬年間(即500萬年前)分支開來,但這說法卻不被廣泛接受。而最初將乍得沙赫人分類為人類祖先的物種中,亦將人類演化問題複雜化。若圖邁真的是人類的直系祖先,牠的面部特徵則會令南方古猿的分類出現問題。因為牠的眉骨與一些後期的人科(如直立人)相似,但其形態卻與南方古猿類、大部份人科化石及現今人類的不同。
另一個可能性是圖邁與人類及黑猩猩都有關係,但都並非兩者的祖先。圖根原人的發現者瑞吉特·森努特(Brigitte Senut)及馬丁·匹克福特(Martin Pickford)指乍得沙赫人的特徵與雌性的原始大猩猩一致。雖然此說法得到支持,但就使得其發現失去重要性,因為在非洲亦有發現一些黑猩猩或大猩猩的祖先。若乍得沙赫人是黑猩猩的祖先近親,則牠的演化歷程會蒙上陰影。再者,從乍得沙赫人可知人類及黑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並不很像黑猩猩。

智人


長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生活在160,000年前的非洲,頭骨在形態上介於現代人早期智人之間。他們已經具有了相當多的現代人特徵,例如成年人頭骨有着大的球形顱骨、扁平的臉等,但也有一些比較原始的特徵,例如枕部較為彎曲、眉脊突出等。科學家將其劃分為智人的一個新型亞種,稱為「長者智人」。
 現代智人是唯一僅存的種,也就是現今的人類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灰長臂猿

中文名稱:灰長臂猿
英文名稱:Mueller’s Bornean Gray Gibbon
學名:Hylobates muelleri
外表特徵:灰長臂猿的皮毛顏色非常多樣化,從棕色到灰色皆有。雄性有一淡白色不完全的臉環,雌性的顏色則較雄性深,許多人容易將灰長臂猿、黑手長臂猿、銀長臂猿辨認錯誤,造成雜交個體的產生。
棲息地:從水邊到1500公尺的林地。
飲食:水果、樹葉、花、捕食動物。
生活史:幼兒:NA,離乳:NA,孩童:NA,青年:NA,性成熟:公NA,母:NA,排卵週期:NA,懷孕期:NA,第一次分娩:NA,產子間距:36月齡,壽命:47
遷徙:擺盪。
社會結構:由一公一母(monogamous),及其後代組成一個家庭。
行為:樹棲性,母灰長臂猿會對錄音帶撥放另一隻母長臂猿的聲音發生叫聲和接近的反應,公長臂猿則會加入一起鳴叫。當撥放公灰長臂猿的叫聲錄音帶時,公長臂猿不會發出叫聲,可是會領著自己的家庭向聲音來源靠近。














  • 白掌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lar),屬於長臂猿屬,是一種動物園中比較常見的長臂猿。

    分布
    白掌長臂猿分佈在中國西南部、緬甸泰國和整個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島上也有白掌長臂猿的蹤跡。常見於熱帶森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馬六甲。

    特徵
    白掌長臂猿的毛色為黑色或褐色,手臂較長,手掌和腳掌部分為白色,臉部四周也長著一圈白毛。雄性和雌性的體型差別不大。

    習性
    白天活動,樹棲性,棲息在雨林中,很少下地活動,而是通過長長的手臂在林閒穿梭。群居。食物主要是水果,也吃樹葉、花蕾和昆蟲。

    繁衍
    孕期為七個月,通常每胎一仔,幼白掌長臂猿一般要照料兩年,八年完全成熟,野外平均壽命約為25年。

    畫廊

    黃頰長臂猿猴

    中文名稱:黃頰長臂猿
    英文名稱:Yellow-cheeked crested Gibbon
    學名: Nomascus gabriellae
    外表特徵:雄黃頰長臂猿全身為黑,臉頰處有帶有一點紅色的金黃色毛髮分布,下巴的部分則仍為黑。雌性則為淡黃色,幼兒也是。在頭頂的地方則會有一塊黑色的毛髮。
    分布地:寮國、越南、柬埔寨。
    棲息地:熱帶雨林。
    飲食:不詳。
    生活史:幼兒:NA,離乳:NA,孩童:NA,青年:NA,性成熟:公NA,母:NA,排卵週期:NA,懷孕期:NA,第一次分娩:NA,產子間距:36月齡,壽命:46
    遷徙:擺盪。
    社會結構:
    行為:樹棲性,到1995年為止,金頰長臂猿沒有任何野外棲地的長期性研究。
    鳴叫:黃頰長臂猿雄性與雌性的叫聲有著截然的不同,此外,他們在配對後只會有Duet song而不會有Solo song的產生。


    黃頰長臂猿猴





  •                                                             
    白頰長臂猿猴華夾長臂猿






  •  
                                                      

  • 白頰長臂猿

    白頰長臂猿學名Nomascus leucogenys),是頰長臂猿屬的一種長臂猿,生活在中國雲南、越南寮國等地的熱帶森林中。其主要特徵為兩頰長有明顯的兩塊白色塊斑,雄性體色為黑色,雌性則為黃褐色或金黃色。
    白頰長臂猿數量極為稀少,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些研究報告對於白頰長臂猿是否仍分布在中國境內感到存疑,最後一次有關於白頰長臂猿在中國境內的研究發表已經將近18年之久。
                                                     
                                                       動物園裡的白頰長臂猿 (Nomascus leucogenys leucogenys)
                                                            動物園裡的白掌長臂猿

    東部黑冠長臂猿

    東部黑冠長臂猿(學名Nomascus nasutus)是一種曾經在中國越南廣泛分佈的長臂猿,原來認爲是黑冠長臂猿的一個亞種,現在則專門列爲一個種。目前是世界上最瀕危的一種長臂猿,共有兩個亞種,即越南亞種和海南亞種。
    東部黑冠長臂猿大約於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大陸絕跡,現在在海南島大約還有20頭左右的野生的海南亞種。2002年,在越南發現了26頭野生越南亞種。
    東部黑冠長臂猿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縮小和偷獵。

    黑冠長臂猿屬

    黑冠長臂猿屬(學名Nomascus)是長臂猿科下的一屬,包括四種長臂猿。體色一般為黑色,兩頰為白色或黃色。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越南南部,海南島上也有分布。東部黑冠長臂猿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猿類。

    黑冠長臂猿Nomascus concolor


    黑冠長臂猿:
    黑冠長臂猿(學名Nomascus concolor),也叫冠長臂猿黑長臂猿,是一種產於印度馬來半島越南寮國等地的長臂猿,在中國主要生活在雲南廣西等地,產於東部的黑冠長臂猿現在被專門列爲獨立的種,即東部黑冠長臂猿Nomascus nasutus)。
    黑冠長臂猿有四個已知亞種。

    特徵
    如同其它黑冠長臂猿屬動物黑冠長臂猿兩性之間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頂多在嘴角變有幾根白毛。它們沒有許多其它黑冠長臂猿屬動物特有的淺色的面部。與其它同屬的動物一樣它們的頭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從黃灰色到淡棕色,在頭的頂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兩性之間沒有大小的區別,它們可以達到八千克重。

    分布
    黑冠長臂猿生活在雲南寮國最北部和越南北部。紅河是它們與東部黑冠長臂猿的分界線。過去這兩個種被看作一個種,今天被分為兩個種了。它們主要生活在森林裡,很少在地面上活動。

    生活方式
    黑冠長臂猿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這樣的群由一頭雄獸、一頭雌獸和一至三頭幼獸組成。它們的領地由它們的叫聲標誌。黑冠長臂猿的叫聲與其它同屬動物一樣比較簡單。它們可以在樹上使用它們的長臂跳躍攀爬。它們主要吃果子,此外還吃一些樹葉和偶爾小動物。

    繁殖
    黑冠長臂猿的繁殖與同屬其它動物一樣。孕期約為七個月,一般每次只產一仔。幼獸不分性別都是黑色的,直到性成熟後雌性的毛色才變淺。